你是否對公屋的面積計算感到困惑?常常聽到的「400呎公屋」實際有多大?想申請公屋,但又不清楚不同家庭人數會獲派多大的單位?別擔心!這份超詳盡的公屋面積懶人包,將為你一次過解答所有疑問。從官方的計算方法、公屋12人單位面積,到最新的「幸福設計」政策動向,讓你一篇搞懂所有關鍵資訊,無論是正在輪候、計劃申請,還是考慮調遷,都能做好萬全準備!
快速概覽:各家庭人數公屋面積標準
- ✓ 1-2人單位: 約 151 呎
- ✓ 2-3人單位: 約 226 呎
- ✓ 3-4人單位: 約 323 呎
- ✓ 4-5人單位: 約 377 呎
- ✓ 計算標準: 公屋主要使用「室內樓面面積」,與私樓的「實用面積」不同。
公屋面積點樣計?先搞懂3大面積定義
在討論公屋單位有多大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一個最關鍵的概念:面積是怎樣計算的。很多人會直接將公屋的呎數與私人樓宇(私樓)或居屋作比較,但這其實是一個常見的誤解。因為它們採用的計算標準根本不一樣!
▶︎ 什麼是「室內樓面面積」(Internal Floor Area)?公屋獨有的計算標準
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轄下的出租公屋,其面積是根據「室內樓面面積」(Internal Floor Area,簡稱 IFA)來計算的。這個名詞聽起來很專業,其實可以理解為「內攏面積」或「地氈面積」。
簡單來說,它就是指單位四面牆壁圍起來的內部實際可使用空間,包括了廚房、浴室和牆身批盪的面積。這是房委會用來釐定租金和編配單位的主要依據。
▶︎ 與「實用面積」(Saleable Area) 有何不同?
當我們在市場上買賣私樓、居屋或綠置居單位時,通常使用的是「實用面積」(Saleable Area)。根據《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實用面積的定義更為嚴格,它包括單位樓面面積、露台、工作平台及陽台。最重要的是,它不包括公用地方,例如會所、樓梯、電梯大堂等。
兩者的核心分別在於包含的項目不同,這也是為什麼你不能直接將公屋的呎數與私樓的呎數劃上等號的原因。置業時,了解首次置業印花稅的計算方式也同樣重要。
▶︎ 一表看懂:為何公屋的400呎不等於私樓的400呎
為了讓你更清晰地理解,我們用一個表格來比較兩者的差異:
| 比較項目 | 室內樓面面積 (公屋) | 實用面積 (私樓/居屋) |
|---|---|---|
| 定義 | 單位四面牆壁內的面積 | 單位的樓面面積,包括露台、工作平台等 |
| 包含牆身 | 包含單位內牆及外牆的厚度 | 由圍繞該物業的圍封牆的外部開始量度 |
| 公用部分 | 不計算在內 | 不計算在內 (但建築面積會計算) |
| 面積觀感 | 數字上較大,但由於計法不同,實際空間感可能與同呎數私樓有差異 | 較能反映實際可用的室內空間 |
按家庭人數劃分:各類型公屋單位面積官方標準
了解完計算方法後,就來看看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不同家庭人數,究竟可以獲派多大的公屋單位?根據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官方標準,公屋單位的編配是基於家庭人數和人均居住面積來決定的。以下是各類型單位的面積標準(以室內樓面面積計算):
🏡 公屋 1-2 人單位面積
主要為單身申請者或二人家庭設計。這類單位通常是開放式或一房設計,空間較為緊湊。
- 室內樓面面積: 約 14.05 平方米
- 約等於: 151 平方呎
🏡 2-3 人公屋面積
適合小型家庭,通常為一房設計,部分新式公屋อาจ會有間隔上的改良。
- 室內樓面面積: 約 21.04 平方米
- 約等於: 226 平方呎
🏡 公屋 3-4 人單位面積
這是最常見的家庭申請類型之一,通常為兩房設計,能夠滿足核心家庭的基本需要。
- 室內樓面面積: 約 30.01 平方米
- 約等於: 323 平方呎
🏡 公屋 4-5 人單位面積
為中等規模家庭提供較大的居住空間,間隔上可能有更多變化。
- 室內樓面面積: 約 35.02 平方米
- 約等於: 377 平方呎
🏡 公屋 5-6 人單位面積及以上
針對較大的家庭,房委會會提供更大面積的單位,甚至可能是兩個相鄰的單位打通,以確保足夠的居住空間。
- 室內樓面面積: 通常大於 40 平方米 (約 430 呎),視乎實際供應情況而定。
最新政策動向:未來公屋面積新標準
為了提升市民的居住質素,政府近年也推出了新的政策和設計指引,預示著未來的公屋將會更寬敞、更人性化。
告別「納米樓」:2026/27年度起新公屋面積下限是多少?
好消息是,政府已明確表示,由2026至2027年度起落成的資助出售房屋(包括居屋、綠置居),實用面積將「封底」,最低不會少於26平方米(約280平方呎)。雖然這項指引主要針對出售房屋,但也反映了政府提升居住空間的決心,相信對未來新落成的出租公屋設計也會帶來正面影響,逐步告別過去為人詬病的「納米」單位。
什麼是「幸福設計」指引與「構件式單位」?
房委會近年積極推動「幸福設計」指引,旨在從居民的角度出發,優化公屋的規劃和設計。這包括:
- 改善採光和通風: 透過更佳的佈局,增加單位的自然光和空氣流通。
- 提升儲物空間: 設計更多嵌入式儲物方案,增加實用性。
- 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MiC): 亦即「構件式單位」,將單位大部分工序在工廠預製完成,再運到地盤組裝。這不僅能加快建屋速度,也能提升單位設計的標準化和質素。
公屋面積常見問題 (FAQ)
Q1:如何查詢自己現居公屋單位的準確面積?
最準確的方法是查閱你的租約。租約上會列明單位的「室內樓面面積」。你也可以登入房委會的「公屋住戶電子服務」網站或手機應用程式,查詢相關資料。
Q2:房委會規定的最低人均居住面積是多少?
房委會的目標是為每個住戶提供合理的生活空間。現時的編配標準是人均室內樓面面積不少於7平方米。如果一個家庭的居住密度低於這個標準,就被視為「擠迫戶」,有資格申請調遷。
Q3:如果家庭成員增加,符合什麼條件可以申請調遷到更大單位?
你可以透過「改善居住空間調遷計劃」或「天倫樂調遷計劃」申請調遷。主要條件包括:
1. 成為「擠迫戶」(人均居住面積低於7平方米)。
2. 家庭成員因結婚、出生等原因而增加。
3. 沒有違反租約條款。
申請獲批後,你將會被安排調遷至符合你家庭人數編配標準的較大單位。
Q4:新公屋和舊公屋的面積標準一樣嗎?
大致的編配標準(如人均面積)是相近的,但單位的設計和佈局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早期的「和諧式」公屋與現時的「構件式」單位在間隔和實用性上就有很大分別。不過,無論新舊,房委會都會按照家庭人數來編配相應面積範圍的單位。
總結
總括而言,了解公屋面積的計算標準及不同家庭人數的編配大小,是每位公屋申請者和住戶的必修課。最重要是記住,公屋主要使用「室內樓面面積」,這與我們在二手市場或考慮置業時看到的「實用面積」有所不同,切勿混淆。隨著政府推出「幸福設計」等新政策,以及為資助房屋面積「封底」,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公屋居住質素將會不斷提升,為更多基層家庭提供安樂窩。希望這份懶人包能助你全面掌握公屋面積的資訊,為你的家庭做出最適合的居住規劃!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