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每年讓人一個頭兩個大的報稅季節!面對稅務報表上一堆複雜的術語,你是否也感到困惑,特別是「個人入息課稅」和「薪俸稅」,到底該如何選擇?別擔心,這份個人入息稅計算懶人包,正是為你而設。我們將用最簡單易懂的方式,為你拆解計算步驟、整理所有慳稅秘訣,確保你分毫稅款都不會多繳!
什麼是個人入息課稅?為何要將它與薪俸稅分開考慮?
在深入了解個人入息稅計算方法前,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一個核心問題:到底什麼是「個人入息課稅」?它和我們平時最常接觸的「薪俸稅」又有什麼不同?簡單來說,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打包處理」的稅務方案。
❖ 個人入息課稅的定義:誰才需要考慮它?
個人入息課稅(Personal Assessment)並不是一種稅項,而是一種為納稅人提供的稅務評估選項。它允許你將個人擁有的各類應課稅收入,例如薪俸、租金收入、業務利潤等,全部合併起來一同評稅。
那麼,誰最需要考慮這個方案呢?
- 擁有多於一種收入來源的人士:例如,你既有正職薪金,又有物業出租的租金收入,或經營小生意的利潤。
- 希望扣除某些特定支出的人士:例如,如果你持有物業並有按揭貸款,相關的居所貸款利息在薪俸稅下是不能扣除的,但在個人入息課稅下則有機會扣除。
- 業務出現虧損的人士:如果你的獨資或合夥業務出現虧損,可以利用個人入息課稅,用虧損額來抵銷你的其他收入(如薪金),從而減少整體應繳稅款。
❖ 薪俸稅 vs. 個人入息課稅:一張圖看懂選擇哪個對你最有利
兩者最大的分別在於評稅的基礎。薪俸稅只針對你的受僱工作收入;而個人入息課稅則是將你名下所有應課稅的收入來源「打包」計算。讓我們用一個清晰的表格來比較:
❖ 選擇個人入息課稅的黃金原則:有這些收入來源請注意!
不用擔心選擇困難!稅務局非常貼心,當你申請個人入息課稅後,他們會自動為你計算應繳薪俸稅、利得稅和物業稅的總額,再與個人入息課稅下的應繳稅款作比較,然後只會按較低稅款者向你徵收。所以,申請了絕對不會「蝕底」。
黃金原則就是:如果你有薪金以外的收入(特別是租金收入),或有業務虧損,請務必考慮申請個人入息課稅!
2025最新個人入息稅計算教學 (四步完成)
好了,概念搞清楚後,就來到戲肉部分——如何一步步計算出你最終要繳交的稅款?整個個人入息稅計算過程可以簡化為以下四個步驟:
① 第一步:計算你的總入息 (Total Income)
首先,將你在該課稅年度(即去年4月1日至今年3月31日)的所有收入加起來。這包括:
- 薪俸收入:薪金、佣金、花紅、津貼等。
- 物業收入:出租物業的租金收入(扣除差餉及20%的標準修葺免稅額後)。
- 業務利潤:獨資或合夥業務的應評稅利潤。
公式: 總入息 = 薪俸入息 + 物業入息淨額 + 業務利潤
② 第二步:減去所有可扣除項目 (Deductions)
從你的總入息中,減去所有法例容許的扣除項目。常見的包括:
- 認可的慈善捐款(上限為入息的35%)。
- 個人進修開支。
- 居所貸款利息。
- 合資格年金保費及可扣稅強積金自願性供款 (強積金扣稅MPF慳稅攻略)。
公式: 應課稅入息總額 = 總入息 – 可扣除項目總額
③ 第三步:減去你可享有的免稅額 (Allowances)
接著,從上一步得出的「應課稅入息總額」中,減去你符合資格的所有免稅額,例如基本免稅額、已婚人士免稅額、子女免稅額等。
公式: 應課稅入息實額 = 應課稅入息總額 – 免稅額總額
④ 第四步:套用累進稅率計算最終應繳稅款 (附最新稅率表)
最後,將「應課稅入息實額」套用到以下的累進稅率表中,計算出最終的應繳稅款。
| 應課稅入息實額 | 稅率 | 稅款 |
|---|---|---|
| 首 $50,000 | 2% | $1,000 |
| 其次的 $50,000 | 6% | $3,000 |
| 其次的 $50,000 | 10% | $5,000 |
| 其次的 $50,000 | 14% | $7,000 |
| 餘額 | 17% | — |
慳稅必睇!個人入息稅常見扣稅項目與免稅額總覽
想合法地交少啲稅,關鍵就在於用盡所有合資格的扣稅項目和免稅額!以下為你整理了 2024/25 課稅年度最常用的項目:
❖ 2024/25 課稅年度免稅額一覽表
| 免稅額項目 | 金額 (HK$) |
|---|---|
| 基本免稅額 | $132,000 |
| 已婚人士免稅額 | $264,000 |
| 子女免稅額(每名) | $130,000 |
| 供養兄弟姊妹免稅額(每名) | $37,500 |
| 供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免稅額 (每名) | $50,000 (60歲或以上) / $25,000 (55-59歲) |
❖ 可扣除項目清單
| 扣除項目 | 最高扣除額 (HK$) |
|---|---|
| 個人進修開支 | $100,000 |
| 長者住宿照顧開支 | $100,000 |
| 居所貸款利息 | $100,000 |
| 強積金強制性供款 | $18,000 |
| 合資格年金保費及可扣稅強積金自願性供款 | $60,000 |
| 自願醫保計劃保費 (每名受保人) | $8,000 |
❖ 案例分析:看看A先生如何透過扣稅項目年省過萬元稅款
背景:A先生是單身人士,年薪$400,000。他同時將一個物業出租,年租金收入$180,000。他每年為父母(均年過60)支付$24,000家用,並為自己的自願醫保供款$8,000。
計算過程:
- 總入息:$400,000 + ($180,000 * 80%) = $544,000
- 扣除項目:$8,000 (自願醫保)
- 免稅額:$132,000 (基本) + $100,000 (供養2名父母) = $232,000
- 應課稅入息實額:$544,000 – $8,000 – $232,000 = $304,000
透過選擇個人入息課稅,A先生能合併處理收入,並充分享有供養父母免稅額,大大降低了應繳稅款。若分開評稅,其租金收入將以標準稅率計算,遠高於合併後的累進稅率。
常見問題 (FAQ)
我是否必須選擇個人入息課稅?
不是。個人入息課稅是一項選擇,並非強制性。你需要在報稅表上明確表示希望選擇個人入息課稅。不過,如上文所述,稅務局會為你計算最有利的方案,所以如果你符合條件(如擁有多種收入),不妨提出申請,不會有任何損失。
夫妻應該合併評稅還是分開評稅?
這是一個常見的疑問。合併評稅是指將夫婦二人的入息合併,然後一同扣除免稅額。一般來說,如果夫婦其中一方的入息較低,甚至沒有入息,合併評稅通常會比較有利,因為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免稅額。相反,如果夫婦二人收入相若,分開評稅,各自享有基本免稅額,可能會繳交更少稅款。最佳做法是利用香港稅務局 稅款計算機,分別輸入合併及分開評稅的資料,比較結果後再作決定。
我有租金收入和薪金收入,如何計算個人入息課稅?
這正是個人入息課稅最能發揮作用的情境!計算方法就是我們上文提到的四步曲:
1. 將你的全年薪金收入,與全年租金收入(扣除差餉和20%修葺免稅額後)相加,得出「總入息」。
2. 從總入息中減去你的可扣除項目(如慈善捐款、強積金供款等)。
3. 接著減去你合資格的免稅額(如基本免稅額、供養父母免稅額等)。
4. 最後將得出的「應課稅入息實額」,按累進稅率計算稅款。
總結
總結而言,個人入息稅計算並不可怕,關鍵在於理解其核心概念——「合併評稅」,並懂得如何充分利用所有合法的扣稅及免稅額度。對於收入來源多元化,尤其是有租金收入或業務虧損的香港市民來說,選擇個人入息課稅往往是更精明的稅務規劃。希望這篇懶人包能助你清晰掌握報稅要點,輕鬆完成稅務申報。如果想快速估算,建議還是使用稅務局的官方稅款計算機作初步參考,再結合本文的慳稅攻略,做出最有利的決定。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
